10月16日,惠城区政协九届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在西湖大剧院召开,会议议题围绕“持续推动城区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展开。记者获悉,近年来,惠城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落实“制造业当家”战略、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抓手,挖潜制造业链条两端,大力发展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配套服务业,逐步形成了研发设计、货物运输、信息数据、金融服务、商务服务、批发经济等六大主要生产性服务行业。惠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总量规模逐步壮大、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区域比较优势明显等鲜明特征。
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851家
集聚发展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一种新型业态,惠城发展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利于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创造规模效益。今年,惠城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着力培育一批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头部企业,打造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惠城具备集聚发展优势条件,地处惠州核心区域,辖区内医疗、教育资源和生活配套设施丰富,人才吸引力明显,“丰”字交通主框架联通港深莞穗,生产性服务业可以辐射粤东北,发展前景广阔。目前,全市1841家规上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惠城占851家,占比达46.2%。全区设立研发机构的规上企业占比51.14%,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家、其他研发机构近百家。惠城区高新科技产业园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
今年以来,惠城持续优化产业布局,培育产业集群。惠城区围绕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等传统优势产业,支持区内联通、利元亨2家牵引单位做好5G及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网联汽车和新型储能四个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引领和服务工作。坚持把培育引进高企作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主抓手,着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金融服务、物流园区及软件信息服务业的集聚区。
设立产业并购投资引导基金
截至去年12月底,全区金融业增加值148.95亿元,同比增长8.1%,全区金融服务机构76家。
近年来,惠城持续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推出“金融超市”以提供精准的企业投融资服务;与“简单汇”平台合作,优化供应链金融,发掘并扶持16家优质企业上市,定期举办融资对接活动……优化金融服务,让金融“活水”助力惠城实体经济发展。
利用产业基金吸引重点项目。支持金融机构总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融资租赁机构等金融机构在惠城设立分支机构,为惠城中小微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同时,针对区内行业龙头企业及领军企业集聚、产业链并购潜力巨大的特点,设立产业并购投资引导基金,并购投资产业链上下游企业。
新模式、新路径。惠城以规划为引领,全力打造现代物流体系的“Plus版”,逐步提升现代物流中高端生产性服务。惠城现有物流园区8个,占地面积90.7万平方米,包括海吉星、金泽、世纪、斌城、汇大、中粤通、原丰及东景。其中,较大型的专业物流园区有惠州海吉星、金泽物流园。今年,在实地调研和专题研究后,惠城理清各物流园区发展思路、明确专业定位,并分类发展,提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
“在调研走访中,我们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供给外部依赖性很强。像研发调试、产品认证、检验检测等生产性服务,很多制造业企业都‘舍近求远’,由深广佛等地的生产性服务业提供。”区政协党组成员向小阳在会议中指出。
对此,惠城鼓励部分制造业企业剥离生产性服务业务,深化服务供给,满足制造业需求,向高端生产性服务进阶,鼓励一些头部企业(天宝、西顿)在保留和发展制造业核心价值创造环节的同时,将商贸批发、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高附加值非主营业务剥离独立,把加工制造的优势延长到服务供给,推动企业由加工制造向综合方案提供商、集成商转变,服务于整个制造业。
培育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
接下来,为了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质量,惠城区采取了一系列战略措施。
——强化统筹领导。实施年度评估工作,确保对八大重点领域的有效监控和支持。同时,按照“可统计、可监测、可评估”原则,建立统计监测体系,对关键企业进行精准扶持,确保政策的及时调整和行业的健康发展。
——强化集聚引领。政企联动,打造一批区级和市级的标杆性集聚区,推动条件成熟的集聚区争创国家、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以江北、河南岸为重点,依托华贸、中海广场、银盛、雄韬、天安数码城、读者文化园等平台载体,聚焦企业总部、科技研发、信息软件、专业服务等领域,打造10个市级标杆性集聚区;结合城市更新和新型产业用地(M0)等开发,建设一批特色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
——强化政策激励。充分利用国家、省、市、区四级专项资金,支持研销集聚,打造特色总部经济聚集区;鼓励企业申报发展资金,促进社会资本的参与和科研机构的引入;加大“两业”融合领域人才培养,设立奖学金、建设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人才,出台吸引力的人才政策,以确保人才的留存和发展。
惠州日报记者叶文青 通讯员周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