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数次坐车途经惠州,但没有真正踏上这片土地。这次利用休假的时间,总算来到了这座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
说起惠州,我立马想起的相关人物有两个,一个是南宋末年曾任惠州知府的文璧,另一个是谥号“文忠”的北宋大文豪苏东坡。
文璧的知名度也许不算很大,知道其人,是因为他的哥哥文天祥。这几年,因为写了两部以“后文天祥时代”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对文天祥的生平与家世有了更多的了解,于是一并知道了文璧其人。
文天祥是千古流芳、家喻户晓的大忠臣。公元1278年底,文天祥在离惠州不远的海丰县五坡岭兵败被俘。其时,他的胞弟文璧正是惠州知府。不久,小皇帝赵昺在江门崖山被大臣陆秀夫抱着跳了海,南宋彻底灭亡。文璧没有像其兄文天祥那样坚贞不屈,誓死抵抗元军,而是打开城门投降了。此后,文璧觐见元世祖忽必烈,做了元朝的官,而且越做越大,去世后还被追封雁门郡侯,谥文惠。
光从表面上看,与文天祥相比,文璧简直是反面教材。然而,事实并不是那么简单。文璧降元,也是有苦衷的。当时朝廷已不存在,为了使城中百姓不被屠杀,他没必要以卵击石。同时,为了保住文氏家族的血脉,他也只好委曲求全。对于他的选择,文天祥其实也是认可的。文天祥就义前,在一封家书上说道:“我以忠死,仲以孝仕,季也其隐。”意即作为长子,他是尽忠而死;作为二弟的文璧,选择入仕元朝,原因却是“孝”;而三弟文璋选择的是“隐”。文天祥给侄子的一封信中也写道:“吾以备位将相,义不得不殉国;汝生父与汝叔姑全身以全宗祀。惟忠惟孝,各行其志矣。”文天祥认为,自己是南宋宰相,深受国恩,唯有以身殉国。而以文璧的官位,则没必要像自己那样慷慨赴死,他的责任应当是致力保全族人性命,祭祀文氏先人。文天祥是个实在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主义者。我猜他的意思是,有多大的能力就负多大的责任,不必勉强。兄弟二人一个尽忠,一个尽孝,这是各有分工的。而且,文天祥还让文璧把儿子文升过继给他,文璧二话不说便答应了,由此足见他们哥俩之间的默契。
我们应该理解文天祥重视“香火”的传统思想。正是因为“香火”太重要,一个民族才得以生生不息。而承担尽孝义务的文璧,虽然活了近20年,但活得也不轻松,其心理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向在当地工作的乡贤提起文璧,他们都知道这是文天祥的弟弟,曾经是这个地方的“一把手”。但他们说,这里没有什么关于文璧的遗迹可看。这也不难理解,惠州过往名人甚多,当地就算要在历史文化方面大做文章,也未必需要把这个在历史上影响并不大的人物拉出来撑门面。
吃过午饭,去住宿的惠州宾馆,欣喜地发现,宾馆原来就在西湖之滨(甚至可以说是在西湖的小岛上)。
天下“西湖”何其多,最著名者,除了杭州西湖,当数惠州西湖了。
去过杭州西湖的人都知道,这个著名的湖,与苏东坡是颇有缘分的,苏堤便是他留给杭州西湖最大的遗产。而惠州西湖,与苏东坡的缘分更深厚,连它的名字,都是苏东坡给取的。
在苏东坡来惠州之前,西湖被人们称为丰湖。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好不容易担任地方实职的“保守派”苏东坡,因为主张变法的新党上台,被朝廷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惠州这座城市因此有了巨大的福分。苏东坡在这里度过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光,少不了时常游览惠州风景,写下大量作品。次年,他在《赠昙秀》诗中写道:“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这便是惠州“西湖”的得名。
论面积,惠州西湖并不大,远不及杭州西湖。从惠州宾馆出门,左拐没几步,便到了西湖景区大门。虽是5A级景区,但它是完全开放的。城里有这么一个大湖(其实是几个湖相连),已是大自然给惠州人的厚礼。而作为一个上档次的景区,能够完全开放,足见当地政府的胸襟。这个善政不仅仅惠及本地,还惠及来自五湖四海的客人。
走不多远,便是苏堤。与杭州苏堤相比,这条苏堤短了许多,仅300多米。树荫之下的道路显得特别宁静。两侧的湖水碧波微澜,远处的湖岸则是林立的高楼。一边是恬静,一边是喧嚣,二者互不相干,相得益彰。湖城相映,这座古城因此显得稳重而不乏活力。
苏堤的得名,并非牵强附会。据介绍,苏东坡到了惠州之后,虽然有职无权,收入颇微,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都比在杭州任职时差得远,但他以民为本的情怀没有改变。看到西湖两岸百姓出入不便,苏东坡提议在这里修筑两桥一堤,不仅带头捐款,还发动家人一起参与这项公益事业(其弟妇史氏捐“黄金钱数千助施”)。人们将这条长堤命名为“苏堤”,哪有一点刻意呢?那完全是自然而然之事呀。
一座城市纪念一个官员,并不完全是因为他的官职、地位、文章。对百姓来说,他们更看重的是这个官员是否干了对当地有益的事。如果一个官员能维护公平正义,坚持实干惠民,哪怕官位不显,文章欠佳,百姓依然记得他。很多地方常被后人提起的历史人物便是如此。惠州人对苏东坡的感情,我想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豪身份。
漫步过了一座桥,往湖深处行进。没有向导,正宜随便逛逛。不时看到一些雕像。其中一处,苏东坡手拿荔枝,似乎正在品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我一直认为,这句诗是苏东坡给惠州产品做得最好的广告。以前在某机关干活,看到一位同僚在领导讲话中套用这句诗介绍赣南脐橙:“日啖脐橙三百颗,不辞长作赣南人。”我笑言,脐橙太大,吃不了那么多,不如改为“日啖脐橙三五颗,不辞长作赣南人”。古人写作,未必带着那么多功利,但不经意间,也许就给后人留下了无价的广告词,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有时候,一句话,抵得了兴建多少座楼院呢。
近年来腿脚不便,无法徒步太久。景区有代步的电动车,扫码即用。果然只是代步的工具,车速和步行差不多,从没开过车的人,也可放心做一回司机。可惜还有一些地方电动车去不了,只好作罢。
离开西湖,想到还有东坡祠,于是导航过去。
找到了东坡纪念馆,不巧的是,门卫告诉我们,当天是休馆的日子,但可以进去自行参观。开放式的园区,散布着不同的建筑。前方的一个小山头现出屋宇一角,想来那就是东坡祠了。
拾级而上,陆续看到三贤祠、思无邪斋、东坡居室等。果然,这里便是东坡故居,小地名叫白鹤峰。苏东坡到了惠州之后,不知何日是归期,便在白鹤峰购地数亩,筑屋二十间,准备成为惠州的“常住人口”。然而,命运再次和他开了个玩笑。好不容易辛苦十几个月把房子建好了,才住了三个月,苏东坡又受到政敌打击,贬到更远的海南儋州。惠州人为了纪念苏东坡,便将他在白鹤峰的居所改为东坡祠。
眼前的屋舍都是重建的。千年前的建筑,哪有可能真实留存?能留个遗址,便是万幸了。在这里,还真保留了一处挖掘出来的遗址,用玻璃罩着,可以站在上面看地基。环顾四周,风光甚是优美,在这里住着,胜过活神仙。可当年的苏东坡,有这份福气么?别看他身后声名极盛,但其生前,其实过得很不如意,一路坎坷,总是和不幸相伴。古往今来,多少英豪是这样过来的?好在,人们的价值观总是向上的,并不以世俗的一时成败论英雄。先贤们的精神,因此万古流芳,成了最可贵的财富。
今人已将东坡故居视为惠州的文旅地标。我们到达此处时,一对父子匆匆而来。父亲对门卫说,老师要小孩来这里打卡,所以带着儿子赶过来。虽然来得不是时候,没法进馆参观,但他们还是用手机四处拍照。别小看老师布置这么一次简单的作业,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在这种点点滴滴中代代相传。
在全国众多优秀旅游城市当中,惠州也许还不是“网红城市”。但因为苏东坡,惠州确实值得一去。“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东坡在惠州写下了五六百篇诗文,给惠州留下了宝贵的东坡文化。以此为切入点,惠州这座城市,值得寻访的人文胜迹,相信还有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