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第六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在京隆重举行,百名杰出代表荣膺称号。这深刻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群体及企业家精神培育的高度重视。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大力弘扬以爱国、创新、诚信、责任、国际视野为核心特质的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对激发非公有制经济内生动力、破解发展难题和赋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中扎实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阐释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时代价值、实践路径与代际传承,为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高质量发展轨道上行稳致远提供理论指引。
准确把握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并多次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对激发市场活力、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作用。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融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精华,并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中淬炼升华的宝贵精神财富,内涵丰富,特质鲜明,深刻反映了当代中国企业家群体的价值追求与时代担当。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内涵集中体现于五个维度:一是深厚的爱国情怀与崇高的国家使命。新时代企业家始终将企业发展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相连,自觉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战略全局,以实业报国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庄严承诺,在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中彰显赤子之心与责任担当。二是强烈的创新气魄与坚韧的变革勇气。面对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浪潮,新时代企业家秉持“敢为天下先”的锐气,专注主业、追求卓越,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驱动引领企业转型升级,不断攀登质量、效益与核心竞争力的新高峰。三是牢固的法治意识与坚实的诚信基石。深刻洞察现代企业治理规律,新时代企业家将法治精神与契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着力构建覆盖全链条的合规管理体系,推动法治化经营从外在约束内化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在守法善经营中树立典范。四是清醒的责任担当与自觉的共富使命。新时代企业家视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参与“万企兴万村”、稳岗扩招等实践,将“先富带后富”理念转化为生动现实,在履行社会责任中诠释“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的崇高境界。五是开阔的国际视野与积极的全球竞争。勇于搏击开放型经济浪潮,新时代企业家主动融入全球竞争格局,推动企业实现从“走出去”到“走上去”的战略跃升,以全球化思维拓展国际市场,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中展现中国企业的智慧与力量,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磅礴动能。
充分认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多维价值
作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价值体现绝非局限于微观企业层面,更深刻作用于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企业家创新活动是推动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在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已成为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只有深刻认识其赋能价值,才能激发弘扬践行的内在自觉。
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赋能价值体现为多重向度:第一,企业家精神是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企业家作为创新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其勇于探索、敢于突破的特质,直接催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与管理创新,成为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源泉,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动能转换。第二,企业家精神是增强市场韧性与活力的重要支柱。在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企业家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灵活的经营策略和坚定的发展信心,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成为维护经济大盘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第三,企业家精神是提升国家治理现代化水平的有力助推器。企业家对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对合规经营、绿色转型、ESG治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的重视与投入,不仅提升了企业自身的治理效能,也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完善国家治理提供了丰富的微观实践样本和经验支撑。第四,企业家精神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稳定器。企业家在创造巨大经济价值的同时,积极履行就业主渠道责任,投身公益慈善事业,参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有效发挥三次分配的调节作用,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力构建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协同支持体系
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与企业主体同向发力,破除制约因素,营造有利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营造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法治环境,营造促进企业家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构建协同支持体系,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激发和切实保护企业家精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任务。
构建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支持体系,需要聚焦四大关键领域:其一,优化制度环境,强化法治保障。破除各类隐性壁垒,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加快完善以民营经济促进法为基础的配套法规政策体系,建立全国统一、动态调整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创新金融支持模式,着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顽疾。建立健全政府履约长效机制,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其二,培育创新生态,赋能动力升级。着力打通创新要素流动壁垒,推动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与创新平台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创新财政金融支持方式,探索设立新质生产力培育基金,引导“耐心资本”投向关键领域。构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激发协同创新活力,为民营企业攀登科技高峰提供坚实支撑。其三,重塑文化氛围,增进价值认同。加强舆论正向引导,大力宣传优秀企业家典型事迹与突出贡献,旗帜鲜明批驳错误论调,营造尊重企业家价值、鼓励企业家创新、肯定企业家贡献的社会风尚。弘扬企业家精神,传承张謇、卢作孚等先贤楷模的精神遗产,厚植亲商、惠商、安商的文化土壤。其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升治理效能。深化“放管服”改革,运用数字化手段实现政策精准滴灌与服务高效匹配,推行“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柔性监管。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协商机制,畅通企业家诉求反映渠道,发挥营商环境“体验官”等机制的监督促进作用,持续提升政府服务效能,以服务的“暖心”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
积极探索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代际传承路径
确保企业家精神薪火相传、代际永续,关乎非公有制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与核心竞争力的持久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民营企业家要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探索有效的代际传承路径,是实现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升华与民营企业基业长青的战略课题。
实现企业家精神的代际有效传承,需要把握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坚持传承与创新双轨并进。引导青年企业家既珍视并发扬父辈艰苦奋斗、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更勇于拥抱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将传统优势与现代科技、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争做自主创新的先锋与典范。二是推动担当与使命迭代升级。激励青年企业家勇担时代重任,争做勇攀科技高峰的“破局者”、助力共同富裕的“践行者”、参与全球竞争的“领跑者”和赓续红色血脉的“传承者”。引导青年企业家深刻认识个人成长、企业发展与国家繁荣、民族复兴的内在统一性,将追求企业利润与增进社会福祉紧密结合,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三是创新培养与赋能长效机制。实施系统性“薪火计划”,探索“创代师徒制”等有效传承模式。强化思想政治引领,组织青年企业家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学习实践,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搭建高层次交流合作平台,促进思想碰撞与经验共享。完善企业家教育培训体系,着力提升青年企业家的战略思维、国际视野、法治素养与创新能力,为非公有制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民营企业接续奋斗、再创辉煌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王济光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重庆市政协港澳台侨外事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