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香政协正文

构建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来源:人民政协报    2025-08-06 14:42:00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支持扩大就业、促进居民增收减负、加强消费激励,形成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投资于人”这一概念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和热议。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双轮驱动的辩证关系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两种核心路径,二者在目标、逻辑和效应上既有本质区别,又存在深刻的协同关系,共同构成现代经济体系的“双轮驱动”。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发展范式的不同。“投资于人”是以人为核心的战略选择,其本质是通过提升人的知识、技能、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性,将个体转化为可持续增值的“人力资本”。这种投资聚焦于教育、医疗、就业保障等领域,强调对人的内在潜能开发,最终实现社会整体生产率的提升。例如,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培养劳动者的专业技能,使其在技术进步中持续创造价值,这种价值的积累不会因时间推移而衰减,反而可能通过知识传播产生外溢效应。

  “投资于物”则侧重于物质资本的积累,包括基础设施、技术设备、厂房建设等有形投入。这类投资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改善技术条件直接推动经济增长,其回报往往立竿见影。但物质资本会面临折旧、技术淘汰等风险,例如传统工业设备可能因产业升级而丧失价值,这决定了其效益的周期性和局限性。

  二者的根本差异在于:对人的投资是“赋能型”的,它让劳动者具备应对变革、创造价值的能力;对物的投资是“工具型”的,它为价值创造提供外部条件。前者如同培育能够自我生长的“种子”,后者如同建造保护种子成长的“温室”。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动态联系在于互补共生的系统。尽管路径不同,但两类投资在实践中存在深刻的协同关系。

  第一,他们有阶段互补性。“投资于物”能通过基建等项目快速刺激需求、稳定就业;而“投资于人”则需持续投入方可见效,为长期发展储备动能。

  第二,他们有空间协同性。二者如同“硬件”与“软件”的关系,物质资本为人赋能创造基础条件,例如通信网络建设让偏远地区获得教育资源;人的能力提升又反哺物质资本升级,例如高素质工程师推动尖端技术研发。

  第三,他们有价值循环性。对人的投资提升消费能力,进而刺激物质资本需求;对物的投资创造就业岗位,又为人的发展提供经济基础。这种循环打破了“投资竞争”的零和思维。

  唯有让“物的投入”服务于“人的发展”,让“人的进步”反哺“物的升级”,才能构建真正可持续的增长范式。这不仅是经济策略,更是文明向“以人为本”跃迁的必经之路。

  “投资于人”的战略意义

  在当前发展阶段强调“投资于人”,是基于国内外发展环境深刻变革作出的战略抉择,这一政策导向蕴含着多重深意。

  从发展范式看,这一政策标志着经济增长逻辑的深刻转变。人力资本投资虽然见效周期较长,但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优质教育提升劳动生产率,健全医疗增强工作效能,社会保障降低创新风险。这些投入通过提升人的全面发展能力,最终转化为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更根本的是,这种发展模式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理念——将人的发展既作为经济增长的手段,更作为发展的终极目的。它彰显了新发展阶段“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的治理智慧,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提供了制度保障。

  精准施策:“投资于人”的重点领域

  从需求端看,“投资于人”的核心,在于围绕人的一生发展需求,构建一个持续赋能的支持体系。这要求我们建立一个环环相扣的成长支持链,从而保障每个人都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

  第一,婴幼儿照护是基础。托育机构、普及科学育儿知识等,不仅是对下一代的投资,更是提升整体人口素质的基础工程。

  第二,教育培养需要开拓多元化的发展路径,覆盖各个学段并兼顾不同教育类型。基础教育促进优质资源流动;职业教育应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培养实用型人才;此外,建立终身学习体系,帮助劳动者持续提升自身能力也至关重要。关键在于为不同特点的人提供适合的发展通道,使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有未来。

  第三,就业方面应着力于提升职业竞争力。加强新兴产业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适应技术变革;同时,鉴于就业形态日益多元,完善就业保障,特别是要做好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此外,鼓励创新创业,为小微企业成长创造条件,也是重要一环。

  第四,养老服务方面应充分挖掘银发群体的价值。养老服务不仅要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存需求、健康保障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享乐型需求,同时也要积极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实现老有所为。

  最后,“投资于人”需要政府、市场、社会三方协同发力。政府应负责政策设计和兜底保障;市场应提供高效服务;社会组织则应填补服务空白。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建立个人发展档案,实现精准服务,也是提升投资效率的关键。

  “投资于人”与“投资于物”的协同共生

  “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的潜在问题本质是“效率与公平”“短期与长期”的权衡。如果过度倾向“物”,可能导致增长“空心化”。如果过度倾向“人”,可能错失技术革命窗口期。理想路径是构建“以人驱动物的升级,以物支撑人的发展”的共生模式。

  归根结底,“投资于人”并非简单的资源倾斜,而是通过系统性、全生命周期的投入,构建“人本驱动”的发展生态。唯有在公平性、持续性和创新性上发力,才能实现人力资本增值与消费升级的良性循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作者金李系全国政协委员、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